广州配资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于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联合
杨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推出《百姓健康》栏目
我们邀请辖区内各大医院的专家
为大家解读介绍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本期邀请到的是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康复治疗中心治疗师 王寅凯
来聊一聊肌少症的话题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康复治疗中心治疗师 王寅凯
老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事实真是如此吗?老年人如果太瘦可能是得了“肌少症”。肌少症就是老年人肌肉越来越少广州配资网,肌肉力量下降,身体功能也跟着变差。这个病不容易被发现,会慢慢加重,而且治疗起来不容易,对老年人的健康威胁很大。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偷走老年人健康的“肌肉小偷”。
一、肌肉为何会偷偷流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少症患者的骨骼肌发生变性,表现为I型和II型肌纤维的损失,其中II型纤维的流失更为显著。
I型纤维,即红肌纤维也叫慢收缩肌纤维,主要依赖有氧代谢供能。
II型纤维,即白肌纤维也叫快收缩肌纤维,主要依赖无氧代谢供能。
那在40岁以后,每十年肌肉会减少大约6%。50岁以后,肌肉力量每年都会下降1.5%-5%,到了80岁可能已经倒退40%了。
除了年龄,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肌肉的减少:激素水平下降,营养不足,蛋白质摄入不够、缺乏维生素D,还有慢性炎症,神经功能退化,运动神经元减少等因素都会慢慢偷走我们的肌肉。
肌少症导致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使得他们坐立、行走、举物、登高等日常活动都会变得困难,慢慢会演变成步履蹒跚、下床困难、不能直立等。由于肌少症常与骨质疏松并存,老年人容易跌倒和骨折,肌肉是人体的“稳定器”,肌力下降会导致平衡能力变差,增加跌倒的风险,骨折的概率也会上升。其次,肌肉减少还会影响人体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更容易感染,并且感染后不易恢复。最后生活质量也会因此下降,日常活动变得困难,需要依赖家人朋友照顾,心理抑郁的风险也会增加。研究发现,严重肌少症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同龄人。
二、肌少症有哪些预警信号?
肌少症早期症状不容易发现,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比如有慢性疾病(像糖尿病、COPD)、长期卧床、营养不良、BMI小于20的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以下4个情况:
(1)力量变差:拧毛巾以及拎3公斤左右重的物品开始觉得费劲了以及从椅子起来需要用手撑。
(2)走路变慢:过马路时绿灯亮了却走不完斑马线
(3)经常跌倒:一年内跌倒至少两次,常常是走路不稳导致的。
(4)体重减轻: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一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
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常见误区:首先是“瘦点更健康”广州配资网,肌肉流失会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其次是“吃素更长寿”,植物蛋白吸收率仅为动物蛋白的60%-70%。还有就是“老人不应该练肌肉”,90岁老人经阻力训练仍可增长肌肉。
三、肌少症的诊断方式?
居家简单自测法:
•测量小腿维度长:用拇指和食指环绕小腿最粗处,若空隙明显(男性<34cm,女性<33cm)则提示风险。
•起坐测试:双手抱肩,5次起坐时间≥12秒为异常。
科学评估方法:
• 可以用双能X线吸收法或生物电阻抗分析来测四肢骨骼肌的含量。
四、肌少症防治策略有哪些?
1
运动方面
首选抗阻运动,它是肌肉的“唤醒剂”,是综合运动的核心,可改善神经肌肉适应性,有效增强肌肉力量。可以选择每周3次,每次8-10个动作(扶椅深蹲、坐姿抬腿、哑铃推举),每组8-12次,逐渐增加阻力。
有氧运动可改善线粒体功能和峰值耗氧量,有效提高肌肉耐力和心肺功能,可以选择快走、游泳等运动,每周的建议量在150分钟的有氧运动。
平衡训练是对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通过平衡控制和协调训练能减少跌倒风险。
2
营养方面
蛋白质是关键,特别是优质蛋白,摄入量建议是:每日1.2-1.5g/kg优质蛋白(70公斤体重老人需84-105g),均匀分配至三餐。
推荐“321吃法”——3份优质蛋白:1个鸡蛋+1盒牛奶+2两瘦肉;2种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D;1份坚果:核桃、杏仁补充健康脂肪。
同时每天晒太阳15分钟(避开中午强光的时候),帮助合成维生素D。像存钱一样“存肌肉”,阳光就是最好的“营养金库”。
3
管理方面
要控制炎症的源头,积极治疗糖尿病、心衰、COPD等基础疾病,避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肌肉萎缩的药物。
肌少症是可防可治的,
守住肌肉就是守住自理能力。
从现在开始,
每天多吃一口蛋,多走10步路,
就是给未来的自己
存一份“健康养老金”。
文字 |鲁丹凤
视频| 金毅萍 袁晟珺宋霄霄
编辑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