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拿柜配资
杭玉桦 刘秋实
梅金娜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融合微动监测技术与老化评价模型的诊断台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为“华龙一号”新建机组的蒸汽发生器评价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这根传热管减薄了0.218mm,和血管老化一样。”梅金娜轻点屏幕,复杂的图谱在光影中交织闪烁。埋头科研十五载,她已从象牙塔里的博士成长为如今我国核电材料领域的权威“全科医生”,一手打造了自主化的蒸汽发生器完整性评估体系,成功化解异物损伤评价难题,让微米级的细微隐患无处藏身。
梅金娜是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苏州院)材料强基专职科研团队负责人,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总是“在路上”:无论是高铁疾驰的车厢,还是深夜候机的大厅,梅金娜的膝头总架着笔记本电脑,被磨亮的批注笔斜插在牛仔裤口袋里,这些随身物品,拼凑成她的“移动诊室”。一旦核材料出现“病症”,她便即刻奔赴核电现场。
填补国内核电材料老化诊断技术空白拿柜配资
2011年春,手握中法材料学双博士学位的梅金娜放弃高校教职的安稳,在“科研当致用”信念的推动下,入职中广核苏州院开启了产学研融合之路。入职之初,看到堆积如山的核电材料手册、文件、数据,梅金娜仿佛打开了一个未知世界。“那些金属构件在高温、高压、腐蚀、辐照的‘极端熔炉’中坚守数十年,如同人类从青春走向暮年。”梅金娜解释,为了摸清那些材料老化的规律,她在笔记本上反复勾勒的“材料强基”四个字,看似普通的词汇,成为她面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的首张“诊疗单”。
然而,当她将研发目光聚焦到关键器材——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时,却被泼了一盆冷水。“这根仅1.09mm厚的‘心脏血管’一旦受损,核电站便会陷入‘心脏危机’。”梅金娜回忆,当时国内这方面的服役评价设备近乎空白。
面对如此困境,梅金娜没有退缩,反而一头扎进微动磨损试验台架的研发中。这项研发的困难之处在于:要在模拟高温高压水环境下实现微米级振动摩擦,其难度远超想象,这就像在惊涛骇浪中用发丝穿针,稍有偏差,所有努力便付诸东流。
研发之路艰难漫长,上千次调试,失败中再战,在实验室凌晨的冷白光影下,梅金娜和团队成员只能裹着薄毯蜷缩在躺椅上轮班小憩。终于,历时五年,这套融合微动监测技术与老化评价模型的诊断台架研制成功,一举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在2016年被鉴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2018年入选核电重大专项共享试点。目前,这项技术为“华龙一号”新建机组的蒸汽发生器评价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决心穿透核材料“血管禁区”拿柜配资
2018年秋,实验室窗外的银杏渐黄,梅金娜久久凝视着满屏的实验数据。三年来,团队在实验室里获取了大量数据,但与核岛复杂的实际工况相比,还不是一回事儿。她深知,若不能突破高温辐射“不可达区域”的测试难题,就像医生隔着十层防弹玻璃给跳动的心脏做B超检查——再多的数据都是纸上谈兵。更令她辗转难眠的是预见到未来核电机组材料老化将引发的连锁反应:攻不克的检测盲区可能会侵蚀核安全屏障。
说干就干,依托公司产学研平台,梅金娜凭借科研积淀和敏锐洞察力,跨材料、光学等学科,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突击队”。团队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杭玉桦博士回忆:“梅博士一直是团队里可信赖的女队长,技术能力强,勤勉又务实,多主线任务均能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研发光纤式检测装备的600多个深夜里,办公室的灯光成了深夜里最亮的存在。团队成员朱斌回忆:“那段时间,晚十点后安静极了,除了保安巡楼的脚步声,就是键盘的敲击声,那是梅博士在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她审核光路设计方案初稿时,批注一丝不苟、密密麻麻,比原稿字数还多。”当装备的检测精度成功跃升至95%,整个团队欢呼雀跃,这就好比给辐射“禁区”装上了透视眼,再高辐照剂量的材料,也能测量得一清二楚。
让梅金娜真正感受到职业价值的时刻,不仅是国际核工业展上老院士的长久驻足、连声赞叹,更源于那些深夜骤然响起的“急诊呼叫”被化解的时刻。“二次侧发现异物!”有一次,她接到这样呼叫,立刻带队奔赴核电现场,在大量实验和计算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了异物特征对材料磨损的关键影响,并尝试搭建起精准的评估模型。此后,通过评估模型,团队为多个核电站提供了20余次异物检测与评估服务,精准预警并解决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如今,团队凭借升级后的“光—声—热”融合检测技术获得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金奖。“在我心中,我希望大家一起成长,守护核安全的初心不改,持续创新的动力不变。”梅金娜言传身教引领着年轻团队,在守护核安全征程中创新有为。
构建全生命周期“诊疗体系”
在攻克现场检测难关的同时,梅金娜将目光投向了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系统性管理。这一决策源于她在大亚湾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论证项目中发现的新挑战。当她审查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设备时,发现只关注材料本身远远不够。“这就像医生只盯着病人的患病器官,却忽略了整个身体系统。”此时的梅金娜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捧着材料手册入神的新人,从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到ISO/IC工作组专家,从深入参与17项国家、省部级及集团级课题到斩获11项科技进步奖,这位核电材料“全科医生”的成长轨迹,恰如她为设备建立的“光—声—热”诊疗体系般严谨而清晰。当团队调研发现我国在蒸汽发生器全寿期管理技术上的差距时,她轻抚实验台上那台见证过无数攻坚战的微动台架:“知识买不来,只有自己做数据、建模型、创方法!”
冲锋号吹响,此后两三年,实验室机器轰鸣不断,从微动磨损到爆破实验,数亿网格的蒸汽发生器流场仿真,海量数据日夜产出,经整理分析,严谨的模型体系逐渐成形,为“核电之肺”——蒸汽发生器完整性评估技术筑牢了根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梅博士,大亚湾核电6台机组要切换中系规格书,完成蒸汽发生器完整性评估,要不要请外援?”听到这个任务,梅金娜沉默片刻,语气坚定而温柔地说,“我们团队一直在钻研这项技术,有数据、有模型、有体系。这任务虽难,但我们能扛也能完成!”她迅速部署,实验室灯火通明。大家都明白:这不仅是技术攻坚,更是为核电自主化争一口气!
历时数月,项目团队整合数据模型与大亚湾工况顺利完成了蒸汽发生器完整性评估,保障了基地安全运行,更实现了我国在核电蒸汽发生器完整性评估技术上的自主化。
如今,梅金娜团队的多项技术已应用于全国33个核电机组,保障着核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她依旧背着磨旧的电脑包拿柜配资,行走在核电站与实验室之间——那里还有更多核材料的“生命密码”,等待这位“全科医生”破译。
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